乡村振兴新需求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民生落点-澳门凯发
艺术设计就是把生活艺术化提升生活品质、把美好设计到生活中升华生活境界。伴随着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战略部署的实施,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师组建“赶集”(寻求往日集市上手工艺产品活化再设计)团队,共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把“乡愁”融入美好乡村,把“美学”注入乡村经济,把“艺术教育”汇入乡村振兴,走出一条艺术设计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三个扎根”之路。
课程项目扎根在特色乡村改造上
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成熟,植根于乡土传统,交融于乡村生活。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节点,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环境、传统手工艺设计和活化上,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性的培养不仅是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进行仿真职业训练,满足“应用型”设计教育的需求,更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感受当前村镇的历史文化,把留住“历史文化”的新需求纳入课程思政、设计策划延展中,并作为设计教育扎根乡村改造的一个具体抓手。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保留了蒲草编织技艺,全境地貌分为平原、洼地、山地、水域四种类型,全年平均温度14℃,光照和雨量充足,利于蒲草的生长。全镇目前还有10人左右掌握编制细蒲扇的技艺——怀中抱子扇编制技艺。“赶集”团队依托包豪斯设计理念,利用“设计 技艺”贯通本科、高职联合培养项目,带着课程项目多次来到古邳实地调研蒲编技艺,通过两年的设计课程推进,为该项技艺提出三条文创研发路径。
第一,原材料扩展。把材料研究作为提升价值和降低成本的依据,找到类似和相关材质的材料替代蒲草,保留手感、视觉上的共性。通过材料的加工或替换,使生产出的物品在价值控制、视觉感受和触觉等方面都有新突破。
第二,原工艺拓展。用蒲草编制工艺来制作相关、相近产品,是文创研发的另一个方向。新制作出的其他产品与怀中抱子扇有相同编制工艺,在编制纹样、手作习惯等方面保留着怀中抱子扇的印迹。
第三,在技艺层面。熟练掌握技艺并进行造物活动,虽材质不同但技艺相同,会给物体赋予共性的手作痕迹。这些不仅是文创研发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认定其属于周边产品的标准。本科学生研学“设计创意”,高职学生研习“手工技艺”,依托可持续设计理念,共同实施项目化课程,为古邳蒲编规划新路径、研发新产品,以“长效设计”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美学经济”。
项目研究扎根在城边乡村形象上
物是承载记忆的一个载体,建筑肌理、屋边的树以及老式的雕花木门、木窗、墙面张贴和老门牌等,反映了曾经居住的人们关于乡愁的引发和留恋,也是城乡接合部农村城市化痕迹的视觉记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城中村或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可以提前实现或者成为样板。在践行“应用型”设计教育培养时着眼民生落点,把项目实践、项目研究放在城边乡村形象提升、经济作物品牌策划和文创产品研发上,给本区域居民还原生活优势,是两校设计专业融通培养的社会责任。
以徐州户南巷居住群村落为例,这里的社会记忆集中反映了城边乡村个性特征、历史文化和生活模式,是发掘研究城市乡村融合发展的重要场域。以此为设计研究项目,基于设计关照生活、重现场景、链接记忆等展开。对于这类乡村空间留下影像和采访记录,研究整理作为文献留存、作为以后社会学研究基础资料。将户南巷旧民居村落改建列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由村落改建而引发的居民日常生活与情感的变化,以此引出可以用设计解决的新需求。
2020年至2022年,“赶集”团队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图形项目,持续对户南巷的拆迁项目进行跟踪。在项目中,团队将户南巷旧民居列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由城市化改建而引发的居民日常生活与情感变化,收集他们日常生活之“物”,并将之转化为集体记忆的视觉图式。这些“旧物”作为传统村落城市化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人们依然驻留顾盼故地而不愿离开,树木、一砖一瓦都构成了他们对这个空间的基础辨识和乡愁记忆。维系好集体记忆与历史文化的脉络系统,才能支撑起“在地文化”的持续发展。为此通过“基因编码”“视觉构建”“价值赋能”的转译,生成城边村落遗产图形的设计实践模型。对户南巷民居村落中旧物进行收集、编码与转译,构建一个关于日常生活的视觉系统,以此唤起人们对“旧地”的依恋。乡村改造过程中通过影像拍摄、居民采访等手段,摄取乡村当下视觉印记和民俗叙事,抽取典型色彩和纹样,解构再重构做出的设计研究成果物化成产品。这些师生项目研究成果,也是该地区留住乡土技艺的文创产品成果。
教师艺术实践扎根在乡村田野上
立足民间美术研究活化设计是扎根乡村田野的实施路径,“赶集”团队申报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野草集——传统草木染工艺的当代演绎”,作品采用乡土原始草木染技艺将布料染色,染出回归大地乡土的色彩。对已有田野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与深化,深化了有关染布的田野研究。在项目研究中,根据相同技艺、不同地区的比对,即以南通蓝染、徐州蓝印花布、浙东南颊缬为坐标,系统考察村社田野,比对不同地区染布技艺,寻求新的突破并进行艺术实践。其作品《九歌》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评为进京作品,在业界获得一致认可,这是“赶集”团队长期关注民间技艺、立志活化民间技艺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果。
“赶集”团队共同指导学生艺术创作同样取得优异成果,指导学生廖文慧创作的作品《拓扑》获2020年第七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学生获得5万元奖金。基于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传统、教学研究和社会项目参与等具体经验,形成设计学科以田野工作为核心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探索建立了具有活化再设计的民间艺术遗产研究范式。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本科、高职设计教育贯通培养是传承与研究民间手工艺的有效路径。艺术乡建的作用也不能仅落在给乡村“美容”上,更重要的是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遗存和手工技艺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作为设计教育机构和从业者,“赶集”团队系统化地通过“三个扎根”让传统村落“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作者:史小冬 王晨露,单位分别系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