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其方案设计以职业能力为逻辑起点和重要依据,借鉴资历框架能力分级的思想及标准,准确定位职教本科专业的高层次目标,从而确保纵向同一专业的中高本有机衔接,横向各专业培养水平一致。设计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教育性与职业性相兼容、高层次与系统化相统一、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科学性与信息化相促进的原则,按照确定目标岗位群、解析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编写方案的“五步”路径,将工作领域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高层次课程体系,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本科教育(简称“职教本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明确了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可见,职业本科教育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无论是职业本科学校建设,还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都必然落实在人才培养之中。由于人才培养始于方案设计,而方案设计是育人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规范化和科学性。本文选择以资历框架为研究视角,重点探讨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逻辑关系及基本路径。
一、资历框架是职业教育分级培养人才的通用标准
随着职教本科建设的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分级培养人才的架构已形成。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既要确保同一专业中高本的有机衔接有层次、可区分,还要确保同一层次不同专业要求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此高彼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职教本科,必然对应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尽管我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但资历框架可以为能力分级提供通用标准,资历框架的思想及方法对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资历框架的分级思想及通用标准
资历框架是对全社会各类资历分类、分级、认定及衔接的顶层制度设计,是用于衡量、沟通、衔接社会成员的各级各类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的等级和通用标准,是沟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各类教育的“立交桥”,是全体社会成员学习成果的“兑换工具”。资历框架的等级标准,是衡量各种学习成果的“母标准”,即通用标准。在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建立我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尽管目前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但是我国广东、上海等地已做了积极的探索。例如,2017年3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内地首个资历框架地方标准——《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db44/t1988-2017),其等级见图1,第3、4、5、6级标准见表1。在职教本科及其他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均可借鉴和应用资历框架,推动职业能力的描述及分级,确保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分明、科学有效。
图1 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
(二)基于资历框架的职教本科专业高层次定位
由图1可知,职教本科对应资历第5级,资历第5级的知识、技能、能力要求低于第6级又高于第3、4级,形成层次梯度。在定位职教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时,可参照资历框架的等级标准,即通用标准,进行有梯度的描述。相较于高职而言,从知识的角度看,职教本科不仅注重高层次的知识,而且强调批判性的理解,理论知识在职业知识中占比较高;从技能的角度看,不仅要有解决抽象问题的技能,还要有解决更复杂和不可预测问题的技能,倾向于中微观层面问题的解决;从能力的角度看,不仅要管理个人,而且要管理团队。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提出,职教本科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表现为“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其中,关于“转化”、两个“高端”以及两个“复杂”的描述,更是与资历第5级的程度高度相符。杨欣斌提出,职教本科应面向行业产业的高端领域,培养产品生产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复杂操作的人才。路建彩等人认为,职教本科毕业生在技术与工艺层面将研发方案转变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体现了技术的复合性、精深性和创新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以资历框架为指导,可以确保职教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横向层面保持各方面水平的一致性,在纵向层面保持中高本分层分级和有机衔接。
表1《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的第3、4、5、6级标准描述
(三)基于资历框架的职教本科学历与x证书的融合
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1 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一种制度设计,这正是资历框架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体现。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必须明确与哪一种、哪一个级别的x证书融合。理论上而言,职教本科学历应对应高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专科学历对应中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实践中,有的中级证书对于高职专科层次学生来说考取的难度太大,影响因素之一就在于这一中级证书的标准定位超越了专科教育层次。而如果在资历框架的引导下,实施1 x证书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图1所示,左边“职业教育”序列代表“1”(学历证书),右边的“培训及业绩”序列代表“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教本科的学历证书应对应资历等级第5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历框架的等级标准是衡量“1”与“x”的“母标准”,不仅解决了“1”与“x”的匹配性问题,也为课程互认、学分累积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学历教育中,支持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不需要再重复学习,即可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职业培训中,支持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
二、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是普通本科方案的“翻版”,也不是高职专科方案的“改头换面”,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发展不变,又必须体现本科教育的层次特征,基本原则如下。
(一)坚持教育性与职业性相兼容
职教本科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毕业生应取得本科层次的学历和学位,因此,职教本科必然具有教育属性,且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同时,职教本科是职业教育到本科层次教育的延伸,依然保持着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千差万别的职业决定了职教本科的教育与职业跨界,职教本科应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根据岗位需求对学习者开展教育与培训,学习内容面向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普适性的知识。由此,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坚持校企共同完成,必须广泛地调查行业企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并将需求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及全过程之中。
(二)体现高层次与系统化相统一
职教本科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为服务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发展的需求。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应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主动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职教本科通常培养的是技术工程师或现场工程师,这类人才具备监督和管理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等的工程技术应用知识与能力,能够在生产现场指导生产人员进行现场工作、管理生产设备与创新生产工艺。二是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不被人民群众青睐,其主要原因是这一类型的教育上升渠道不畅。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打破高职专科的“天花板”,举办职教本科有利于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体现为中职、高职专科向更高层次的延伸。职教本科必须与中职、高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避免层层割裂或简单重叠。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分层分级和有机衔接,既可满足分段的短学制人才培养,又可实现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三)实现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要求,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框架中包含职教本科的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等各项标准,这些标准正在建设之中。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标准意识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始终。首先,要执行国家的职教本科专业教学标准,建立校本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学校还应该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制订更切合自身实际的校本标准。其次,要将职教本科专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人才标准,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人才规格、课程内容及毕业评价之中,否则难以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再次,不同区域、院校及年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个性化的特色,重点关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做到科学性与信息化相促进
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设计应是精心研制而不是简单增减。一是要明确方案内容的逻辑关系,坚持科学化的研制路径,采用科学的研制方法,这是保证方案设计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二是校企联合设计方案,确保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准确反映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层次。三是借助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采集、筛选、处理大数据,为方案设计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例如,通过爬虫技术对职业进行“画像”,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提供科学需求分析。
三、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及设计重点
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教育其他层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一样,都必须基于岗位工作的逻辑,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包括确定构成要素、厘清逻辑关系和设计培养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高层次课程体系以及高要求的实施保障。
(一)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结构
参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结合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保证)、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其中,目标和课程是关键要素,条件是支撑要素,评价是保证要素。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目标一旦确定,其余所有要素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课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区别于高职专科、中职,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各要素的层次性,尤其是目标和课程的高层次性。
(二)以职业能力作为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和重要依据
职教本科的起点是职业和工作,遵循工作的逻辑,因劳动和技术复杂性程度上升而生,因此,职教本科必须深深扎根于职业实践进行人才培养,其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工作实践的职业能力要求,具体体现为所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种或若干种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从需求的角度看,职业能力是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具体表现,从供给的角度看,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只有当供给和需求的职业能力相吻合时,职业教育才能切实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任何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的职业能力,这是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同时,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条件配置等各要素及其结构设计,必须围绕实现职业能力培养而展开,因此,职业能力又是方案设计的重要依据。
(三)能力解构、分级、重构是方案设计应突破的三大难点
以职业能力作为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逻辑起点和重要依据,需要在方案设计上突破三个难点。一是如何获得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即能力的解构。二是如何确定与职教本科对应的高层次职业能力,即能力的分级,这一难点借鉴资历框架的思想,即可迎刃而解。如前所述,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分别对应资历3、4、5级,相应资历等级标准是职业能力分级的重要依据。三是如何将职教本科层级的职业能力有机地“映射”在课程之中,实现课程与能力的有机对接,构建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并与中职、高职专科相比凸显职教本科的高层次,即能力的重构。概言之,方案设计就是职业能力的解构、分级和重构的过程,职业能力在这一过程的吻合度和合理性,决定了方案设计的水平和质量。
(四)以岗位任务作为职业能力的载体及分级基础
上述第一个难点“能力解构”的解决,就是要对职业能力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可是,能力描述是有难度的,能力看不见摸不着,通常指完成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内化了的个体品质,具有内隐性。按照冰山模型,浮在水面上的知识、技能更易见,沉在水面下的态度、价值观等更难显现。但是能力是客观存在的,能够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能力是可以在相关的活动中外化、外显的。由此,活动成为了能力外显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不仅可以测量能力的高低,也能培养和提升能力。活动可指岗位工作活动,岗位是现代企业基于分工理念的一种生产组织模式下的产物,其最大特征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为清晰的工作任务区分。因此,职业岗位及任务成为了职业能力表达及培养的载体。目标岗位就是各职业教育层次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教本科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与中职、高职是有区别的,在职业能力解构中可以目标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职业能力的外化乃至分级。
四、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路径及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职业能力是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设计的核心,职业岗位任务是职业能力表达的载体,借鉴资历框架思想,对岗位、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分级,准确定位职教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与高职专科、中职有机衔接,与x证书有机对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必须逻辑思路清晰,设计各要素并使要素之间形成鲜明的逻辑关系,才能系统规划人才培养过程。
(一)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五步”设计路径
概言之,方案设计就是将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并围绕职业能力设计人才培养各要素及其实施过程。其基本路径如图2所示的前5个步骤。第一步,明确职教本科专业的就业领域及其目标岗位,即确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对应的岗位群,资历框架从这一步开始就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步,以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解析目标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第三步,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即基于目标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人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养等要求,对职教本科人才进行“画像”。第四步,设置课程,即确定课程门类,安排课程进度。对于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能力“映射”到相应的专业课程之中,实现课程与能力的有机对接。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否建构职业能力,首先取决于课程是否准确体现了职业能力要求,因此,这一步“映射”非常关键。第五步,方案文本的撰写,要按一定的范式、逻辑清晰地表述方案的各项内容。第6~8步是方案设计后的教学实施,教学实施也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展开,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发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建构职业能力,并围绕职业能力开展学习评价,检测学生所具备职业能力的达成度。由此,形成职业能力解析、分级、重构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闭环。
图2 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五步”设计路径
(二)基于岗位分层及能力分级确立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方案设计乃至教学实施的核心,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指向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借鉴资历框架的分级思想及通用标准,确保同一专业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既区分又衔接,确保不同专业的职教本科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而言,中高本的就业领域共通性比较大,但职教本科比高职专科、中职更宽泛、更高端,其主要面向产业高端或高端产业。三者的层次性主要从目标岗位开始体现,中高本毕业生就业岗位随时间分化而不同,一般以毕业生3年左右的就业岗位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见表2。在建筑工程中高本专业对应的就业领域及目标岗位中,就业领域虽然相同,但存在从中小企业向大中型乃至头部企业变化的趋势,目标岗位也具有从操作到技术再到复杂设计演变增强的趋势,现场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表2 建筑工程中高本专业就业领域及目标岗位
基于分层的目标岗位,开展职业能力分析及分级。运用国内外各种职业能力分析方法,如dacum分析法、bag分析法、二位四步五解分析法等,按工作性质和要求归纳出若干工作领域,将每个工作领域再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分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参照资历的等级及标准,将职业能力分级,确定属于职教本科层次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这也就解决了前述第二个“职业能力分级”的难点。值得一提的是,职教本科的目标定位不能局限于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必须融入职业标准,必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匹配本科学位的培养任务。
(三)构建与职业能力对接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职教本科方案设计应将职业的工作领域要求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不同课程组合和排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外,专业核心课程是职教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述第三个难点“能力重构”的解决,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相应的能力,其始于方案设计的“映射”。职教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应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将职业能力“映射”在课程之中,构建能力为本的课程。“映射”应由资深的专业教师以及懂教育的行业企业专家完成,《课程与能力对接表》是重要的工具,见表3。将识图及审图、技术交底、施工管理、处理施工问题等工作任务及其能力“映射”在职教本科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之中。换言之,对于职教本科的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后,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些工作。根据该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明确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内容。此外,表3还是课程标准编制及其内容开发的重要依据,可以基于工作的逻辑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由此,基于能力分级设计的能力为本的分层课程,避免了重复学习,实现了中高本的有机衔接。
职教本科专业才培养方案设计除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外,还必须明确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质量保证及毕业要求等内容。除按《办法》有关规定外,还必须彰显区域、院校的育人特色,例如,依托与头部企业合作打造产业学院育人等,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表3 课程与能力对接表
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由校企共同制订,以职业能力为逻辑起点和重要依据,借鉴资历框架的思想,将工作领域的能力解构和分级,在学习领域重构,准确定位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层次课程体系,确保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