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一个现代性逐步增长的过程,现代化是现代性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持续增长和相互拓展与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知识社会的转型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内涵和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 2022, p.21)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更是一个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家的中国特色。”(习近平, 2022, p.2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现代化,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更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和共同分享的教育现代化。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华社, 2019a)通过深耕历史,找到中国教育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成功的钥匙,探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内在品质、价值追求和未来选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相一致,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伴随,与“两个百年”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统一。从1840年到2049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从历史中走来,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未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孕育期、探索期、加速期、提升期和成熟期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40—1949年):教育现代化孕育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和连续1500年的昌盛。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从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是一个民族奋而自醒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凤凰涅槃的现代化过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近现代教育思想涌入。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废科举,办学堂,先后模仿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探索建立现代教育学制。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尽管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并没有停步,无论是五四运动期间,还是军阀割据时期,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在红色苏区,探索教育普及、教育体系、课程建设、教育法律以及新型大学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痛苦地探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既可以形成一种国家耻辱,又可以转化为一种文化力量,成为一个国家开启教育现代化梦想的深层动力。
第二阶段(1949—1976年):教育现代化探索期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启新征程,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持续扫除文盲,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56年,毛泽东主席确定了超英赶美的大国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略,冲破西方国家的政治封锁、经济封锁、文化封锁和教科文封锁,中国教育经历了曲折探索历程。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入探索期。15岁人口文盲率从1949年的90%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30%,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各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教育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奠定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制度基础。
第三阶段(1977—2020年):教育现代化加速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知识社会,中国三次社会转型历程相互叠加,全面推进。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现代化快速迈进。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中共中央, 1985)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 1993, p.5)
2000年,全国共2,541个县级行政单位通过了“两基”验收,实现“两基”目标。2007年3,022个县通过“两基”验收,2011年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全部通过“两基”验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人民出版社, 2010, p.14),中国教育现代化再一次加速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升教育普及程度和普及水平依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和重要任务。
2011年,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2年突破15%,进入大众化普及水平,2019年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高等教育格局。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正式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不到1 年,提高到2020年的近10年,2021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初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人的现代化伟大工程。
第四阶段(2021—2035年):教育现代化提升期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实验,正在向着“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实现从教育大国迈向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战略转变,探寻第二个百年中国式教育新目标和新路径。202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竞争力即将进入第一梯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正在从一个“好学生”变为一位“好老师”,并将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教育现代化舞台的中央。
第五阶段(2036—2049年):教育现代化成熟期
到2049年,伴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能力将明显增强,现代化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更加完备,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技能型社会更加成熟,终身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全面增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现代化综合实力、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增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作用更加彰显,世界教育中心地位更加巩固。中国教育现代化制度将更加成熟,经验更加成熟,理论更加成熟,模式更加成熟。
可以更加形象地说,过去40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水平仍然不断提升,他们左脚迈了一步,右脚迈了一步;中国则是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左脚又迈了一大步,中国以快于发达国家50%的速度实现战略追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奇迹。民族自觉、国家自立、人民自强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动力、精神动力和内在动力。中国现代化道路以工业化与城镇化并行推进,以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基础,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和目标导向。教育部制定的“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整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全面增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成教育强国为主题,以高质量教育能力建设为主线,更加清晰、准确地绘制了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顶层设计主题鲜明,目标蓝图绘就科学,战略措施亮点纷呈,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蓝图和中国方案。具体而言,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标准课程、高素质教师、高水平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关键要素和品质特征。
(一)高水平普及奠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教育强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进入普及化新阶段,一批高等学校进入世界高校前100位。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稳居全球第11名,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国家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教育普及程度迈上新台阶。“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新华社, 2019b)表1呈现了2025年和2035年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可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水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要加快推进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优质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表1 2025年和2035年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1
注:
1.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文件整理。
2.新增劳动力是指某一年中新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全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总规模×100%。
3.这一数字为本文作者依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所做的预测。
(二)高质量公平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高质量公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水平、新境界。从公平到有质量的公平,再到高质量公平,体现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以公平为标志,以优质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追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新华社, 2019b)要不断深化更高质量、更富内涵的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三)高智能信息化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新趋势,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创新,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新模式,加速实现教育教学数字化、教育研究数字化和教育治理数字化三大模式转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应用信息化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高水平素质教育能力。依靠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能力,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加方便、更加有效的学习资源,支撑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全面终身学习能力。
(四)高标准课程体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元素,高标准课程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推力。一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上下衔接、高低进阶、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健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二是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按照“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三是以基础性、共同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发展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建设技能型社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四是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目标,构建体现时代要求、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优质课程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五)高素质教师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一流的教师创造一流的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新华社, 2018)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能力;二是要以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重点,持续提升待遇,持续改善条件,持续提高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从教,实现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三是采取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改善人才结构,整体提升高等学校教师能力和水平;四是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地方化的进程中,面向社会招聘补充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六)高效能治理保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教育必须站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地分析和思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模式,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国家与地方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教育智库体系,提升教育规划政策研究水平。健全完善教育重大决策责任制度,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提升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健全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坚持落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不低于4%。发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势,发挥企业、事业单位举办教育事业积极性,正确引导城乡居民教育消费,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总量,为建成教育强国、总体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奠定强大的经费支撑和物质机制。
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教育发展核心目标,更是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思想与品质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公共价值,是中国教育所具备的世界性的共同价值;“优质教育”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是中国教育所具有的品质特征。中国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的内在品质要求。“十四五”是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要科学确定以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战略方向。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整体提升立德树人能力水平
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教训的借鉴、历史趋势的把握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比拟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价值追求与核心内涵。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推动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努力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推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生态。
(二)坚持公平优质,协调发展,提升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能力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共同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公民、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贯穿人的一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注重全体学生的生活技能、性格品格和价值观培养,健全公平优质普及普惠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幼儿园办园体系,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基于比较优势、促进协同发展的城乡教育发展新体系;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发展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等多样化学校。持续深化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形成畅通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流动的新局面。构建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的教育体系,持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性,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高度重视优秀儿童培养,为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提升创新性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十四五”期间,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和比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教育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规划,科学优化京津冀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集聚高地,支持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全力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加强区域“双一流”高校建设,实现新时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紧密结合区域人口布局、产业发展需求,确定教育发展布局和人才培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双向驱动,形成目标同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四)健全体系,提升层次,以高质量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谓高质量教育体系,既包括高质量普通教育体系,更包括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所谓教育强国,既包括学术强国,更包括技能强国。要加快构建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加快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以紧缺人才为导向,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培养基地,建立跨学科学习中心,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组织跨学科学习,增强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学校分类设置分类指导。要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升服务新发展核心的核心能力。
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构建支持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持续提升全体人民的生存、生活、生产技能。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全面提升研究教育与培养质量。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25年全国在学研究生规模将达到405万,比2020年增长近30%。2035年,在学研究生规模争取超过500万人,教育层次结构持续改善和提升。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老年教育进行科学系统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促进和保障人的高质量发展拓展新领域、新空间。
(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推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高书国, 2021, p.260)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常态化,世界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呈现逆全球化潮流,我们更应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形成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大幅提升;促进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类型层次、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校建设,高质量培育建设鲁班工坊;推进“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和“中文联盟”建设;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ag凯发旗舰厅的合作伙伴关系,吸引教育国际组织或国际专业机构落驻中国;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重点面向非洲各国、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办好鲁班工坊,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探索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新理念、新路径,参与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六)坚持师德标准,提高学历层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025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5%左右。建设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加大硕士层次教师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教育家型优秀校长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扩大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比例,开拓教师发展新通道,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培养。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与效率,为职业教育教师、高等教育教师知识更新创造条件。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参与高水平研究,增强科学研究、服务经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以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人才和创新的成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七)坚持优先发展,提升治理水平,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政治优势和根本保障。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202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3,014万元,是2000年的13.7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2%。要进一步全面加强以法律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机制为手段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教育经费方面提出“三个确保、一个保证”,即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步只增不减,确保各级教育按在校生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并逐步有所提高。教育经费要更多地投入到学校、教师、课堂和学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元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次深刻变革,14亿人口的教育现代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版图,并将持续提升世界教育现代化水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论、新经验和新模式,是中国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世界教育现代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面对现实,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是代表先进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标准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坚定了信心、提供了思路、树立了样板。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面对国际秩序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改变人生,教育塑造未来。新时代中国教育要加快实现教育总体现代化,全面开启建成教育强国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做出新贡献。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开启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境界,开辟世界教育现代化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