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3年开始开展行业培训等项目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走过了从抢抓机遇创业到快速健康成长、规范有序发展的历程,构建了覆盖所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和非学历教育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西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叶旭表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赋予了高校新的使命。“面对新形势,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如何发挥继续教育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转接环’作用,扎实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有效实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以及微观个体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回答好的命题。”
多年来,学校秉持“规范是最好的服务”理念,持续开展继续教育的创新探索,建立了满足成人学习者需求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完善了立体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了高水平继续教育育人体系,形成了有价值、可推广、特色鲜明的办学范式。
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一是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学校形成了从校内到校外教学点全链条逐级推进的管理服务体制和涵盖“组织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四大系统的系统化、立体化、多元化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教学计划、教材、基本要求、考试安排、命题、阅卷、学籍管理的“七个统一”。二是打造了成熟的三支专业队伍。学校不断优化校内专门管理、研究和澳门凯发的技术支持服务团队,遴选培育校内专兼职教学团队,凝聚整合校外专兼职教学与管理团队,三支队伍同向同行、协同共进。三是实现了普教、继教一体化,包括专业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资源建设一体化。四是实现了西部向全国辐射。学历继续教育辐射上海、浙江、广东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发展目标。
非学历教育方面:一是坚持管办分离规范发展。学校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了全校统筹推进的运行保障和质量管理体系。二是走特色办学之路。学校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新格局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发展需求,构建了系统化的非学历教育体系;着重对标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和数字经济“5 1”现代工业体系,四川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四川“4 6”现代服务业中的商业贸易、金融服务、文体旅游、科技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专门人才培训。“目前,学校非学历教育项目多以需求方的定制项目为主”,叶旭表示,接下来,学校将加大定制培训项目产品孵化力度和公开培训项目推广力度,同时围绕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四川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周边省市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有效利用学校优质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办学体制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西南科技大学非学历教育品牌。
2022年,网络教育试点结束以及国家新政陆续出台,对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新形势下,学校应如何抓住转型发展的关键?
“学校多年的继续教育办学实践证明,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完整内涵。”叶旭表示,在确保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校职能,取得良好的办学声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只有深入理解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才能优化办学理念,精准办学目标,厘清办学思路;只有深耕细作,始终走规范健康有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确保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稳致远、进而有为,这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教育公平的必然趋势。
学校在健全继续教育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办学目标定位和举措,确保继续教育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深化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遵循“聚焦特色、控制规模、保证质量”的原则,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重点紧密对接“双西三角”和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优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结构,完善专业体系动态调整和布局机制,科学编制招生计划,重点构建“服务地方、办学规范、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紧紧围绕时代和未来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推进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推进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私有云”与“公有云”相结合的云服务平台,为继续教育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服务;加快推进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等教育已有教学(助学)教务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持续更新教学资源,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同时,建立办学数据监控、学习评价分析、智能客服等平台,不断提高学历继续教育科学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确保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同时,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内在要求。继续教育体系如何优解三教深度融合这一课题?叶旭提出了他的思考。
一是打造校际、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三教互融互通、互促共进,完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新生态。在与高职院校建立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联合董事单位、合作企业共同打造三教协同创新共同体,打破三教壁垒,理顺各方权利义务,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和持续性,有组织地落实三教协同创新。同时,学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教育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师资、课程、培训、教学场所、实践场所等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跨界共享和互利共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多维度提升教育公平性。
二是优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运行模式,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四链”耦合度。学校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价值取向等适度向继续教育引流和渗透,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耦合,进一步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以继续教育为纽带,通过构建“职—继”“普—继”“职—普—继”协同链条和微循环,促进三教协同创新。
三是加快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业评价体系融通,建立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弹性学习机制,构建多通道学习成果转换和认定体系。学校通过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建立学习成果转换机制,探索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加大资历框架构建力度,着力构建网格化国家资历框架,逐步完善基于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的学分银行制度,推动三教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使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泛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相衔接,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学分转换互认,不断满足新时代学习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实施课程衔接、定制职业规划和导向教育,学校实现了不同教育层次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增强了不同阶段学习者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了学习者的职业竞争力和社会价值,满足了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科技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在“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路子。叶旭表示,学校将持续发挥“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优势,为全面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西南科技大学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