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斌 | 教育需要多点长期主义-澳门凯发

 王成斌 | 教育需要多点长期主义-澳门凯发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澳门凯发-ag凯发旗舰厅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王成斌 | 教育需要多点长期主义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0-19 06:17:26 点击: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讲话全文刊发在9月16日《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推出“教育强国建设·委员说”专栏,邀请各级政协委员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发挥委员优势,结合自己的亲历性实践,联系界别群众的关切,和读者一起共话教育强国建设。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记者:据报道,不久前,生物学家颜宁在微博上表达了对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失望。据说,在近期的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上,颜宁提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然而在场同学无一人回答令她满意。她的问题是,“假设十年后,你已经成为一位能独立带领实验室的博导,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句话说,这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能解答或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这些同学的课业成绩都很优秀,有的人发表过不止一篇论文,为什么却没有dream big&aim high?(梦想远大,目标高远。编者注)颜宁在微博中发问。


颜宁的失望能否反映当前我国学生的一些现状?


王成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颜宁教授的失望,与我们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选拔制度密切相关。几十年来,为了保证公平,我们不得不通过严格的竞争性考试选拔人才,学生也只能“分分计较”。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各类考试规模越来越大,考试分数越来越刚性,造成一些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和“会考试、只会考试”。应试文化也逐渐弥漫到了大学校园,各种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补习广告贴满了广告栏。在这种环境下,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获取考试分数的动力和压力消解殆尽。


这些年,中考、高考、研考等招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公平性一直高于科学性。为了分数,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执着于教学生如何正确地回答问题、如何按标准答案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设计问题。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提到我们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实现我国科技从跟跑、并跑到引领的目标,基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认为,当前国家层面需要做什么?


王成斌我们要在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首先,积极探索统一考试之外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像抓竞技运动、培育世界冠军那样制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路径。这些路径和政策,还将对中小学推进多样化办学和培养创新人才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其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现在,社会上诟病教育说得最多的就是创新思维培养不够,乃至从基础教育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小时候知识少、能力小,但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年长了,学历高了,经历多了,有知识和能力了,框框也多了,反而缺了好奇心和想象力。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要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学求证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知识、能力增长的同时,继续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再次,改革高度项目化的遴选、考核、投入机制。这些“指挥棒”助长了高校及师生的急功近利行为。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需要禀赋和兴趣、需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理想的追求作为支撑。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但这种追求很容易被功利性的浪潮所淹没。应当实施长周期管理、稳定的经费投入和配套政策,尽最大可能让教师能静下心来专心治学,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

关于“就学就业观”

记者:当前遭遇大学生就业难。有专家指出,不仅仅政府系统要关爱,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生自己也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对此,您怎么看?

王成斌:确实,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基础性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夯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价值观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打好基础,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从实际情况看,高校不少学生毕业几年、十几年后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固然与社会需求和个人机遇等因素有关,也与高校是否提供了宽口径的教育密切相关。有时学校里的一门选修课、一次讲座甚至某个教师的一句话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职业和事业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在我看来,年轻人首先得有一份工作(获得一份收入),干了一段时间、有了专业能力和资格,便可谓拥有了一个职业岗位,而有了价值实现感才是一项事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专业对口,我们也不妨先找一个工作干起来。任何工作都是一种经历和磨炼,对今后的成长都是有益的。与此同时,继续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抓紧继续学习,寻求新的机遇,实现人生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正所谓百炼成钢。

记者:今年很多人说,学生志愿选择受到了网上舆论的强劲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专业录取。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考生纷纷找市场上的志愿填报咨询师,以至于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异常火爆。对此您怎么看?

王成斌: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社会需求、个人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市场需求。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电子信息、机电工程、建筑等工科类专业,国际贸易、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外语、文秘、法学等文科专业,都曾供需两旺,成为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就业人数也多。其次是国家需求。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需要从事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研究的基础学科人才,需要在野外、一线工作的矿业、农林、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全科、精神科、儿科医生。这些冷门或艰苦专业,报考人数少、高校设置的也少,但社会需求很紧迫。不能说这些专业没有前途,恰恰相反,由于国家有需求,不那么“卷”,有不少人经过努力,后来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三是高校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供需脱节现象。有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设置了一批“轻软”专业、低成本专业,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高校需要像地方调整产业结构那样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四是个人需求。有一段时间,那些感觉能赚大钱的专业十分热门;也有一段时间,那些看上去高大上、能够轻轻松松坐办公室的专业备受追捧。个人填报高考志愿,要考虑市场需求,要考虑能不能学到硬核的、不可替代的专业知识,还要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特长和长远的发展。

百年大变局中的优师培养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系统性的重塑,德育为先、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等原来的弱势领域被加强,这些教育的系统性变化自然对中小学师资培养提出了要求,我想知道,这些要求有无反映在你们的师资培养上?

王成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推动中小学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时间安排、课程设计、督导考核上都有很多新举措。但这些措施主要还是外部性的,而且我们不建议通过增加考试科目去强化这些课程(会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最根本的措施是增强教师和校长实施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师范高校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我们一直以来都注重在教师教育中积极注入、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加强这些领域的研究,研发课程、教材、教学标准。

记者:培养优师需要大学本身拥有一批大先生,你们在提升大学本身的师资质量、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这方面,有怎样的努力?

王成斌:源于三江师范学堂、已有121年办学历史的南京师范大学底蕴深厚、大师辈出。被称为现代大学之父的郭秉文提出:“寓师范于大学之中”。南京师范大学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也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整体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全校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41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依托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培养一流教师。南师大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矢志塑造大先生,潜心培养好老师,集聚了一大批国家级人才和团队。这些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利于培养具有“厚生”与“博学”品质,集深厚学科素养与扎实教学功底于一身的优秀教师。我们还通过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协同提升等重大举措,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力争为国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立德树人、思政创新

记者:您在多个高校工作过,还担任过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就您在高校的工作经验来看,您怎么看待“z世代”(z世代是网络流行语,指1995年-2009年间出生的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的一代人)大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这一代,你们的思政课有怎样的创新?

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正在实际地参与中国协商民主,有否在学校里开辟渠道创设环境,让学生也在日常参与中体验我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

王成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迁,“z世代”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新时代,没有上一代人那样经历物质的匮乏,但却又面临无所不在的竞争压力。他们是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原住民”,思想活跃,信息灵通,价值多元。给他们上思政课,不能只讲抽象的大道理。要深耕学科体系和理论逻辑,讲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要立足历史史实和实践逻辑,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奔向强起来的奋斗史,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得益彰,才能使思政课活起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民主建设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内容。南师大经常通过“书记、校长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重要事项情况通报会等载体,进行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让大学生对协商民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实践。

作为委员 心怀国之大者

记者:您曾说,“作为一名教育界的政协委员,一定要心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关切,多学习,多调研,多出利国利民的好主意、解决问题的好招数。”当前什么是您关切的国之大者,您在现实中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您的建议?

王成斌:现在,国家正在制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将出台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一名在基层一线的政协委员,既感到备受鼓舞,也感到责任重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难点、堵点、痛点。其中要重点关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立足中国国情。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特征,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二是不要急功近利。教育是一个长线事业,需要多一点长期主义。要让教师静下心来搞教学,让科技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现在各种各样的评审、考核、活动太多,把大家都绑在一个快速旋转的战车上。各高校忙着去争抢新计划、新项目,看似很热闹,但推进、落实的精力就不够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