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育人不仅是“临门一脚”-澳门凯发

 就业育人不仅是“临门一脚”-澳门凯发
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澳门凯发-ag凯发旗舰厅 >> 质量监控 >> 质量管理 >> 正文
就业育人不仅是“临门一脚”
栏目:质量管理 作者: 来源:  时间:2023-12-05 06:32:30 点击:

“就业育人不仅是毕业生求职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更为重要的是要贯穿于面向全体在校生‘三全育人’培养格局之中,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中心主任、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副院长罗建峰指出。


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促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特色举措?麦可思研究特邀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罗建峰,为我们深度分享了该校贯穿全体在校生“三全育人”培养格局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体系”、涵盖“3-3-3”要素的“招—培—就”联动制度以及就业指导与服务中的创新举措“数据驾驶舱”等方面的内容。



就业育人不仅是“临门一脚”




“学生为本、质量为先、开拓创新、服务至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学生就业工作秉承的理念。具体谈到该校非常有特色的“就业育人体系”时,罗建峰主任反复提到一个词——“就业前置”。罗建峰主任介绍, “就业育人不仅是毕业生求职就业阶段的‘临门一脚’,更为重要的是要贯穿于面向全体在校生‘三全育人’培养格局之中,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统筹资源、聚合力量,先后创立“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一体化教育党工委”和“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积极打造五育并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通的“就业育人体系”。该体系包含课堂教学课程、职业能力实训和品牌活动三个大类,全学段覆盖、本硕博各学历全触达,满足了全体在校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需求。对于该体系的具体特点,罗建峰主任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课程教学贯穿学生学业发展全过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融入就业育人元素,把生涯教育与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贯穿学生发展全过程。学校于2020年5月正式成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全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研发、教学和师资培训。目前,教研室开设必修课“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选修课,主要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已初步形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线下课程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通过课程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学校就业指导骨干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共37人。2021年该校探索创设的“研职讲坛”,就是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5场不同主题的职业发展系列讲座,吸引1.6万人次的研究生线上线下参加。

二是能力实训覆盖本硕博各学历层次。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聚焦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探索建立800㎡的职业发展能力实训室,通过建设十个方向的工作室,设立简历优化、面试礼仪、职业彩妆、无领导小组讨论、语言表达等主题的21门次小班实训课,强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实训课上课人数为8至12人,设计了角色体验、场景模拟、小组讨论、理论讲授、综合点评等实训环节,同时运用测评软件、卡牌等辅导工具,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有效增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规划意识,深受广大学生欢迎。针对毕业生求职过程的薄弱环节,该校2021年专门遴选20名优质师资,开设简历优化实训营、求职准备实训营和普通话训练营等,为毕业生求职打造了27节求职实训的“硬核”课程,帮助学生在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中持续发力。

三是品牌活动引领大学生树立三农情怀。 一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使命,培育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本领担当,通过“价值引领—正向激励—精准服务”,开展“就业大学堂”“基层就业引领讲坛”“栋梁计划训练营”“就业直播间”“简历大赛”“心动offer”等主题活动,选编《行走在基层的西农人》《我们的就业故事》等书籍,先后举办“携手·未来”优秀青年校友论坛和“学史强信·赋能担当”校友论坛,依托校友资源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毕业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和使命感,引导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近年该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及涉农行业就业人数稳中有升。



实行就业工作的“一票否决”




“招—培—就”如何深度联动是不少高校关注的问题。罗建峰主任指出,“招生、培养、就业三环节,本科、硕士、博士三层次、教师、学生、管理三方面,这‘3-3-3’要素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视角。从招生、培养、就业这三个环节看,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赋予不同的内涵。”

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农业高校的“国家队”, 围绕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架“天线”引领、立“底线”预警,已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对于架“天线”引领,一方面该校每年均会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中期质量追踪并形成数据报告,数据报告已成为学科专业不断修订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对标标准,学校希望以此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适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该校立足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发挥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加强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高位战略布局,努力实现新突破:在农业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找突破,通过谋划开办“城乡规划”“城乡社会管理”“智能农业工程”“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专业内涵建设上找突破,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促进传统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实现新农科教育体系创新;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上找突破,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新体系,设立“乡村振兴”硕士培养专项,着力培养优秀“三农”人才;在新农科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上找突破,全面实施场站教学的协同育人,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的平台上,配置到产业示范基地中,根植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在未来农业教育上找突破,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农业科学前沿,设立前沿与交叉学科专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对于立“底线”预警,该校印发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预警机制实施方案(试行)》,把学生就业结果作为本科专业、研究生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和研究生导师招生计划编制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切实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学科、专业体系不断优化。根据毕业生综合去向落实率,对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科分别设置了三个预警分级体系,确定了触发预警的标准和结果运用要求。“2021年对触发就业预警的学科核减博士生招生指标2个、硕士生招生指标9个。”罗建峰主任说。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一评三满意”(即就业工作考评、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生就业满意度和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纳入学校处级单位年度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并将就业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综合考评“一票否决”负面清单,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构建完善全校上下共促就业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促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数据驾驶舱”为就业工作提供支撑




“数据驾驶舱”(以下简称“数舱”)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创新举措之一。“数舱建设的初衷,是通过类似汽车数据仪表盘的方式,让学生发展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说话’,一方面让学生个体及时发现短板与不足,不断自主调整和修正努力方向,另一方面让管理者通过数据,从宏观上把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进度,从微观上准确识别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把精力和时间聚焦到寻求问题破解之策上来,而不是将大把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情况和基本问题上。”罗建峰主任表示。

“基于这些,我们亟需解决就业育人工作的痛点问题,”罗建峰主任说,学校将“数舱”纳入信息化战略之中进行安排部署,以目前使用的智慧就业平台为基础进行再开发,“数据洼地”与“算法模型”同步建设,“个体画像”与“常模数据”时时比照,“学生自我成长赋能”与“教育管理赋能”同向推进。

“数据洼地”是以学生个体为数据汇集点,将招生数据、基本信息数据、学业数据、第二课堂数据、综测数据、职业发展教育数据、求职简历数据、参加招聘会数据等涉及全培养阶段的数据汇集到每个学生名下,形成数据池洼地,建起数据个体画像;“算法模型”是在历届毕业生以上所有数据基础上,再加入实际就业数据和职业发展数据,用一定的算法逐步形成可供参照的数据“常模画像”;学生“个体画像”与“常模画像”叠放,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以数据展示出来,学生个体便能自主发现优势和不足,自我探索做到了有章可循,实现的是“自我成长赋能”。据悉,生涯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管理者及教师,可以从院(所)为单位的宏观数据为起始,对学科、专业、班级、学生个体等多个微观层面进行“数据穿透”,发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能的预警型线索,聚焦解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问题,实现“管理赋能”。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舱”的第一期系统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量基础数据实现对接,为后续就业前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后续我们还将持续丰富数舱的记录数据,在‘个人画像’和‘常模数据’的算法上逐步建立我校毕业生的参考标准,更好地为精准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从“要我就业”向“我要就业”转变




罗建峰主任指出,“未就业学生是服务工作的重点,尤其是离校未就业学生更是重中之重。”

未就业学生离校后,该校会给予持续关注和帮扶,提供不断线的指导服务,“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会定期回访,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持续向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提供指导服务,针对部分重点群体毕业生,学院(所)主要帮扶领导会持续跟进,开展点对点的精准帮扶,直至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在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学校还会加强家校、校地联动协同,通过跟学生家长连线,掌握学生求职进展和实际困难,予以针对性的帮扶。针对重点群体,学校会主动与学生所在地的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办等部门联系,加强沟通联系,协力帮助学生早日实现就业。”

同时罗建峰主任也坦言,未就业学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学生受家庭、家长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坚决要二战,坚持要考公务员,还有部分存在“懒就业”“躺平”的情况,他们往往对自身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职业世界缺乏探索,不重视学校和老师推送的就业信息,错失了很多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是认为要把学生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前置,从低年级就开始加强大学生生涯教育,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通过学校的课程、实训、品牌活动等系统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建立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成为自己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探索者、设计者和决策者,实现从‘要我就业’向‘我要就业’的转变。”罗建峰主任相信,通过就业育人前置,结合校外就业实习平台搭建,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很好完成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就业育人的效度就会提高很多,就能够实现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