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建立在系统推进基础之上,构建评价价值导向明确、多元主体协同、突出内涵质量、方式方法创新的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改革落地见效,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 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评价价值导向体系
1.把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高等教育评价问题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问题,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定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终极价值使命。要在教育评价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作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机制牵引,努力达成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共识。
2.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就需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教育评价中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和核心地位,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构建“录取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就业发展质量”三维度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推动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3.具象立德树人评价指标。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本位的核心职能。高等教育评价最根本的价值导向在于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评价立德树人成效,关键是要将评价指标具象化,核心是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落实落细,要围绕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思想品德、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设置关键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对立德树人成效进行评价。
(二) 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师生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
1.统筹协调好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的互动关系。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全链条的管理机制,将多元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化,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结合、共同发力的教育评价改革局面。二是要持续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部门要破除部门利益固化顽疾,主动放权、敢于放权,保证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运行的独立性,发挥其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对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高等教育评价进行有效监管,对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引导其深度参与高等教育评价,对违反规定的第三方机构予以曝光,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实施行业禁止机制。
2.构建高校内部质量评价有效模型。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优秀的内部质量文化,建立由“规划-执行-监管-评估-反馈-改进”组成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以质量评估观测点体系和评估标准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手段,对学校办学活动进行动态监测,收集汇聚各类数据信息,构建数据驱动的结构化分析模型,实现学校基本运行状态、部门业务推进情况和专项工作推进情况数据画像,构建由“学校质量评估、部门业务质量评估、专项工作质量评估”组成的质量评估体系,及时反馈改进,提升学校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和水平。
3.完善师生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价有效途径。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高校教的主体、学生作为高校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高校的教学活动。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和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主体作用,在评价体系中科学设置教师和学生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高校教学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同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等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三) 建立突出内涵的高等教育质效保障体系
1.设置突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观测点。评价指标观测点是根据高校办学任务设置的、反映高校具体运行状态、体现高校事业发展质量的观测指标和评价标准。观测点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构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必须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精细的评价体系才能评估目前高等教育达到的水平。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需要通过构建数据化结构模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高校战略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治理效能、条件保障、投入产出等高等教育核心组成要素,突出重点,科学设置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观测点,并设置不同指标权重,建立高质量的评价指标观测点体系,保障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2.建立突出质效的闭环质量保障机制。高等教育评价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保障高等教育评价的质效,必须建立一套由评价目标、评价实施、评价反馈、评价整改等要素和环节组成的闭环质量保障机制。首先,设置突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目标指标体系是前提;其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以分类评价为手段提升评价客观匹配度,对不同类型高校开展不同导向的评估,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结合自身类型特色发展;再次,要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一方面促进政府主管部门适时调整、改进有关决策,另一方面促进高校结合评价结果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确保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质量的提高;最后,要强化评价整改落实,通过“回头看”等方式,对改进情况进行奖励与惩罚,并要建立评价结果整改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增值性评价。高等教育增值性评价是高等教育强国系统内生优化的迫切需要,其作用能更全面、系统、理性、客观地判断被评价对象的真实发展态势,是提升高等教育评价质效的有益补充。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增值性评价,首先要构建高质量的增值评价方案,开展增值评价实证检验,探索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增值性评价办法;其次要强化高校数据库建设,围绕评价指标,建立纵向数据采集、整理的有效模式,这是增值性评价科学、有效的前提和基础。
(四) 建立科学高效的高等教育评价方式体系
1.完善协同互补的评价方式手段。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完善以“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这“四个评价”为核心的协同互补评价方式手段。改进结果评价,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改革“唯分数”评价学生;要以教师发展为主体,改革“唯论文”评价教师。强化过程评价,既注重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和管理服务过程的数据收集和应用,又强化教育过程的监测、评价与反馈,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探索增值评价,既要注重运用量化方法精准分析学生、教师、班级、学校等主体影响变量,又要注重教育起点和过程,开展公平性、成长性评价。实施综合评价,积极拓展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同行评价、常态化评价和周期评价等,既对教育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性和系统性把握,又发挥多种评价方式协同功能,提高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2.创新具体评价方式方法。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对高等教育评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亟待创新教育评价的具体方式方法。首先,要推进高等教育评价由结果数据评价向过程数据监测转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高等教育评价新形态,减轻被评价对象的填报数据压力。其次,建立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方法,推进计量评价与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依托“数据说话”和“专家把脉”,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以数字赋能助推高等教育评价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高等教育评价的数据采集、建模、智能分析和系统化处理,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一是评价手段转向智能化评价。树立数据治理思维,打通高等教育评价各部门、各系统数据,科学分析和共享数据,搭建全国性高等教育评价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治理和挖掘,支持人技结合的智能评价,推动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改革创新。二是评价模型更体现个性化。通过完善数据标准,开发有效的架构和流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建立符合高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的评价模型,提高评价目标、评价工具、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三是加强常模数据标准建设,建立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常模数据,通过与常模数据比较,了解自身与同类高校、标杆高校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准高校位置和差距,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可行性与精准性。
通过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明确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导向,建立符合高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的评价模型,真正让大学能够去除浮躁和功利化,从导向上牵引办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育人方式改革、保障机制改革,以此推动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社会科学选人用人,实现对传统教育的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机制再造、文化重构,不断激发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加快推动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