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方案设计与过程安排充分体现了高质量的特征,那么,如何在评估实践中更好地落实、全面实现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高质量呢?作者有如下建议。
1. 把“不扰民”和“常态化”进一步落到实处
从水平评估到上一轮审核评估,都提出了“不扰民”和“常态化”的要求,但是,在过去的评估实践中,“不扰民”和“常态化”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做到和做好。专家进校期间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会召开一些会议,调阅一些材料,走访一些部门,考察一些环节;学校为了更好地展现精神风貌和教学状态,往往会召开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将指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军令状式的责任书, 专门编写提供查阅的材料。
应该说,审核评估中出现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或许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度的把握。在全面考察的要求下,做到专家考察“不扰民”、要求学校“常态化”,具有现实的难度,同时,“不扰民”和“常态化”两者相辅相成,只有真正 做到“不扰民”,才能实现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秩序在评审阶段的“常态化”。
换言之,当高校在评审阶段以“常态化”展示本科教育教学的时候,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不扰民”。新一轮审核评估的一大亮点是“两线评估”,它将原来专家单纯的进校考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线上评估,另一部分是针对线上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线下进校考察。
高质量开展线上评估是线下进校考察的基础,专家线上评估的内容主要有:线上审阅自评材料、调阅教学档案、访谈等,提出存疑及需要进校深入考察的问题,形成个人线上评估意见。做到“不扰民”就应该分析线上评估最可能出现的“扰民点”:线上评估一定是基于大量的线上材料和线上教学资源的,这是量大面广的准备工作,学校与教师负担很重。
专家是否线上听课、是否线上调阅试卷、论文及补充调阅其他材料等,由专家组根据参评高校信息化条件及档案电子化建设情况,与参评高校协商确定,不搞“一刀切”和强制性要求。专家进校更要做到“不扰民”。
上一轮审核评估存在“专家各个单位全覆盖走访占用的时间多,重点深入核查的时间少;访谈高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时间多,访谈基层师生的机会少;随意的现场考察多,有准备的问题切入式的考察少”[5]等问题。
专家进校的重要姿态之一是敦促学校展示常态化教育教学状态,同时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用好用足线上评审的内容和结果,形成线下评审的要点,明确存疑问题,聚焦考察点,不搞“大水漫灌”;二是要创新进校工作方法,比如,减少各类面上的会议,增加深入的、随机的个别访谈;再比如,减少对具体教学环节的具体检查,加重对质量保障体系本身的构建和运行有效性的考察。
在评估开展前,要出台更加可行的细则和办法,鼓励高校以“常态化”的状态接受评估,既不粉饰打扮,也不临阵磨枪,更不消极应付,按照定位所赋予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自信工作、平实推进,使学校和专家组都能通过真实情况看到真实问题,作出正确诊断。比如,“自评报告是学校自评工作及其结果的客观反映,一定要在扎实的学校自评的基础上撰写完成。它是学校自评结果的总结与提炼,而不是学校各部门上报材料的汇总。”[4]肯定常态化、反对表演化,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指标,给常态化的加分,使得常态化不吃亏。
2. 把“正向激励”和“查找问题”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
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明确提出“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突出评估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前两轮评估(水平评估和上一轮审核评估)都促进了高校建设,但对颇具意义的管理和改革创新关注较少,取得的成就也较少”,[3]事实上,激励作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校事业的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仅仅依靠“整改”是不够的,更有赖于高校的办学活力与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为此,不仅要激发高校通过自查自省发现问题、持续整改、形成闭环,更要激发高校善于发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亮点,通过持续建设,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持续做强自身,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上一轮审核评估在实施过程中总体存在“一强一弱”的现象,即专家查找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正向激励的作用比较弱。受长期以来“我来评你”的惯性思维以及评估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的影响,专家的关注重点都放在查找问题上,都注重找问题,专家担心的是反馈会上的发言对问题找不到、找不准。高校当然也知道专家在审核评估的过程中是来查找问题的,由此,出现了一些自觉不自觉的应对之策,反映在材料的“报喜不报忧”、自评问题的“避重就轻”、座谈访谈中的掩饰问题等方面,评估双方宛如“猫鼠关系”。
在审核评估的实践中,既要查找问题又要发掘 “亮点”。要通过恰当的方法确保评估工作实现从管理本位向学校需求本位的转变,从发现问题到发掘特色与发现问题并重,要让审核评估真正深入到高校办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新一轮审核评估既要发挥监督诊断的作用,又要发挥促进发展的作用,为此,评估方式要充分体现帮助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用意。以“上海方案”为例,“上海方案”在 学校自评工作的开展方面,增加了自评指导环节, 学校可根据自评工作情况,成立自评工作指导小组,由两至三位专家组成,专家按需在线上或进校对学校自评工作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学校不断改进自评工作。
在评估实践的开展中,要注意发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不仅擅于找问题,还要发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特点,发现学校好的经验、好的传统和好的办法,也需要发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闪光点,使得审核评估更加全面, 扬长避短。
比如,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上课好” 的老师,关注他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以精湛的内容吸引学生,在个案的基础上,帮助高校发现师资队伍的优势和特点;再如,在查阅论文的过程中,擅于发现“好的论文”,发现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在规范性、创新性方面的特点,帮助高校总结经验;再如, 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留心高校“好的试卷”,分析试卷好在哪里,容纳了哪些知识点,试卷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校“查找优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特色发展、多元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方案设计上要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格外注重树立高校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校从相对被动的“客体”向持续改进、持续特色发展的“主体”转变。
在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实践过程中,应深刻把握和充分贯彻方案设计的内涵要义,推动高校在“常态化”评估中形成自查自省、自我改进的质量评价体系,逐步构建符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质量文化,实现高校的特色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