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9日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各位教师时,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一脉相承,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赋予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旨归。“心有大我”必然超越“小我”的局限性,要求教师从党、国家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大局观。“至诚报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引领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胸怀“国之大者”。学会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持续做好“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审及宣传推广,取得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赋予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规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标准,要求教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德为魂、润己泽人,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以高标准要求自身,深入学习著名教育家的光辉事迹。学会积极发挥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窗口和品牌效应,将教育家精神融入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改革成果推介、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等活动中。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赋予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施教指南。“启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向学生传递知识并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润心”则是教育教化功能的独特体现,贯穿于教师言传身教的全过程。在教师的真情呵护和长期熏陶之下,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强大的内心以及高尚的灵魂。“因材施教”为教师提供了授业解惑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特殊才能的学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赋予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发展方向。“勤学笃行”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不辞辛劳、知行合一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教师应当努力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适应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要求,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模式创新,将“求是创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自2020年以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下,由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聚焦教学创新,成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赛事。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赋予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育人情怀。“乐教爱生”体现为教师对于学生由衷的关爱,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念,甘当人梯和铺路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乐教爱生”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用心用情呵护学生;“乐教爱生”要求教师“甘于奉献”,不计回报,对教育事业持有矢志不渝的情感,在平凡中默默付出、辛勤耕耘,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积蓄力量。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赋予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宏大视野。“天下”观念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塑造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这要求广大教师群体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价值引领,以文化人,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行动者。学会注重推动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依托“世界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等,推动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对话平台建设。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党总支书记、秘书长姜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