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1158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面对新形势,高校如何综合施策,让高校毕业生不仅“就得了业”,还能“更高质量就业”?
在11月2日,由中国教育在线与深圳大学联合举办的“聚焦高质量,数智向未来—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交流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陆根书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西安交通大学曾做过关于就业质量指数的测量,其包含5个指标,分别为就业率、收入水平、就业岗位的匹配度、离职率及个人满意度,基于此来测量学校、专业的就业率。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可以从这5项指标了解自身的短板,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另一方面,把这5个指标作为就业质量的测量标准,可以从中判断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要素,从而进行调节,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陆根书认为,学校想要提高就业质量,首先要提高教育质量, 让教育本身获得长足的高质量发展。其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就业质量是有差别的,学校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第三,就业指导对就业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陆根书介绍,教育部倡导各地、各高校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当前很多学校的管理部门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专业暂停招生或者撤销的标准,他认为仅仅以就业率的单一要素来判断专业的发展前景失之偏颇,应该以更综合的就业质量来判断。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可以给予更多支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要优先做一些调整。对学校来讲,就业质量和培养过程有直接关联,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等是不可分割的系列,招生、培养、就业三方面需要建立联动的机制,才能对学生、对学校产生长远、有利的影响。
对于当前毕业生“慢就业”的状态,陆根书提到了之前做过的研究,研究基于4年期间陕西省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慢就业毕业生占比并不是太高。他认为慢就业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消极的,对毕业生的收入、升迁、发展机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一种是积极的,有些学生在刚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因此花费一些时间,找一个匹配度更高的就业岗位,这种情况下的慢就业实际上就业质量是很高的。对于两种不同的情况,学校要根据实际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陆根书表示,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才能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使其“入口旺,出口畅”。